香港第一個濕貨市場中央市場正在進行7.4億港元的改建。這就是使這個具有178年曆史的地標如此特別的原因
香港很少有具有這樣歷史的地標。中央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天際線中心的摩天大樓,中央市場是香港的第一個濕市場,於1842年開放,距離香港正式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只有幾個月。這座建築誕生於一個繁華的集市,在其178年的生命中經歷了幾次化身,但仍位於德輔道和皇后大道中之間的同一位置。處於休眠狀態超過17年的市場需要進行7.4億港元的改造,這將使廢棄的混凝土外觀變成功能性的空間,供所有人使用。
在鼎盛時期,該地區將充斥著討價還價的聲音,當天捕獲的氣味,鮮花店裡鮮豔的彩色條紋以及成排的新鮮農產品,包括水果,蔬菜和肉類。現在,穿過繁忙的主幹道的通勤者和來自東南亞的家政工人正在使用該建築物,其廁所和高架人行道,他們在周日休息日聚會野餐。
過去,香港的城市更新通常涉及搗毀舊建築物,並用高密度的新建築物取代舊建築物,但近年來,政府在保護文物古蹟(例如大館和PMQ(位於蘇活區(SoHo)的前警察已婚宿舍),現在都是藝術和文化中心。“我小時候曾經跟隨父母到中央市場。市場總是很忙,嘈雜,有臭味,尤其是在夏天。”香港F11攝影博物館的創始人兼館長,環境保護愛好者蘇道格拉說。
1841年英中鴉片戰爭後,外國商人突然從英國湧入香港,導致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激增。隨著附近的木匠,腳手架和建築師的增多,食品供應商也增多了。政府通訊《香港公報》稱,中央市場憑藉其緊鄰維多利亞港的優越地位,承諾為香港人帶來“極大的便利和利益” 。
這座四層樓高的建築進行的第四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改建於1938年進行,當時採用了目前的包豪斯風格。 “建築展示了現代建築的靈感以及流線型的立面和彎曲的拐角,這些都是經典設計的元素,” So說。宏偉的樓梯通往200多家商店,從食品攤販,裁縫到清潔工和貨幣兌換商,都有高高的天花板,充足的自然光和現代化的通風系統。
在1996年,該市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AMO)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並在中西文化遺產步道上具有特色,該路線由AMO創建,將該地區的歷史建築聯繫在一起。 2009年,即該站點停止運營六年後,政府開始就該大樓的處理方式進行公眾諮詢,但該過程陷入官僚主義的泥潭。
2017年,在縮減了最初昂貴得多的設計之後,城市重建局(URA)終於獲得批准,將其重新振興為130,000平方英尺的現代地標,並提供價格合理的商店和新鮮農產品攤位。保持其真實性和文化意義是當務之急:“將不會有奢侈品牌商店或平淡無奇的,均質化的零售商店……將鼓勵融合了諸如綠化和公共開放空間等多功能用途的文化和負擔得起的零售商店。”該計劃在中央市場網站上列出。
儘管項目延誤,但市建局希望翻新工程能在2022年之前完成,與附近街道的連接和高架立面的連接更好,創造了一個新的休閒勝地。 “中央市場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蘇說。 “重要的是要在遺產保護和建築物的自適應再利用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賦予舊建築以新的使命,個性和活力,使其煥然一新。至少服務了六代香港人的一件事很清楚:中央市場不久將再次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