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臟的重要性,各位都知道嗎?
當今時代,信息爆棚。即便是一個沒有怎麼接受學校教育的人,當你問他是否知道人體內有哪些器官時,基本上都會答出“心、肝、脾、肺、腎”吧?而所有的中醫教材,毫無疑問地都會強調這“五臟”,當然也還有“六腑”及其他器官。
大家注意到沒有?一提起體內臟器(器官),幾乎總是把“心”放在第一位,在日常生活用語中,用“心”的頻率也非常高,可見心臟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地認同。在西醫學著作中,心臟的重要性同樣被放在最重要的高度。人們還常常以“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來委婉地表達某人的生命已告中止。
心臟無疑是最重要的器官
然而,沒有人能夠保證心臟能夠長期健康地跳動。心臟也與其他器官一樣,同樣會被疾病所累,甚至有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經“疾病纏身”了!而說某人“心臟不好”時,基本上也等同於在表達他身體不好,難以承受繁重的工作,甚至影響到生活自理能力。
懷疑心臟有病,該怎麼辦好?
有病還是得治,心臟既然重要,當然要優先保障它的健康了!但是,出現心慌、心悸、心痛、憋悶、壓榨感等等症狀的人還是比比皆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大串的問題可能就來了:心臟到底怎麼了?是有冠心、風心、先心、肺心或高心?真的有嗎?到什麼程度了?如何快速診斷並有效治療?
有了這些疑問,當然要一條條地化解或解答了!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對這些問題,我都瞭解了嗎?我真的也能快速、清晰、準確地回答出來嗎?
這種動作,每個人都不生疏吧?
我很抱歉地看到,當今網絡上不時會跳出一些質疑的聲音,以高級評判員自居,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說:現在的醫生太水了,只靠機器,沒有機器已經是寸步難行了;只要有初中水平甚至會看藥品說明書,就可以當醫生了;既然檢查是醫生讓做的,那麼檢查費就應當由醫生來出。如此等等。殊不知,培養醫生是最難的,世界各國的醫生培訓週期都必須設置得非常長,專科化分化還特別細,某方面的醫學專家對於另一方面的醫學問題,也難以說清楚,何況是一個門外漢呢?我認為,藐視專業的重要性,恰恰是膚淺甚至無知的表現,既不懂中醫的發展脈絡,又跟不上現代科技的發展理念,請深思!
懷疑冠心病,應該如何選擇檢查方法?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有時更簡化為“冠心”。鑑於冠心病的高發病率,相信各位都聽過這個病名,而且很可能耳熟能詳了。所以,聽到這個問題,自然就有人說了:懷疑冠心病,當然是先做心電圖檢查了!還有人會說:沒什麼,摸脈、看舌苔嘛!
的確,答的都對!不過,答的層次有所不同而已。醫生通過摸脈、看舌苔,做全身的體格檢查,是診斷的第一步,有經驗的醫生即可得出初步結論。然後,會盡快做個心電圖檢查,對於冠心病及其嚴重程度(比如是否缺血或有梗死)進行評估。
冠狀動脈硬化及血栓栓塞,切面低倍圖
然而,這還只是“間接”的推測性證據,在醫學發展到“可視化”的今天,這些間接證據和初步結論,與能夠“直接”看到冠狀動脈是不是真的硬化、閉塞,是哪裡閉塞了其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對於那些只會裝模作樣摸脈的假“中醫”,只會看藥品說明書的“自能醫”所作的結論,影像學檢查的結論基本上會是“拍拍打臉”,每次都不對!而你想讓他為誤診誤治負責任時,他已經不知逃到哪裡去了!
那麼,應該進一步做些什麼檢查?
其實,會選擇檢查方法就會避免走彎路。那些以為檢查只是機器做的,與醫生無關,錯的真不是一星半點。要知道,所有在醫院檢查的患者,接受的都是經過醫生篩選的檢查,可以說,從來還沒有哪一位患者真正“把所有檢查都做遍了!”我從來不參賭,但這一條,我卻敢跟任何人打賭!
目前,最能夠清楚地確診“冠心”的是“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它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影像診斷技術,是冠心病診斷公認的“金標準”。它能以清晰而直觀的圖像形式,直接看到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和範圍。它還可同期進行左心室造影,以確定左室收縮功能和有無室壁瘤。此外,它還能準確評估後續治療的可行性,並立即轉入治療程序,即經造影通路直接進行溶栓、取栓或植入合適的支架,快速恢復冠狀動脈的通暢。如果患者情況緊急,高度懷疑冠心病並有心肌梗死可能,則應該開通“綠色通道”,立即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和治療操作,將患者從瀕死狀態中挽救回來。當然,冠狀動脈造影屬於微創性操作,且需要醫生有必要的資質,在小醫院難以實施。
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的狹窄處清晰可見
是否每個被懷疑為冠心病的人都要做冠脈造影?
那倒不至於。因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屬於微創介入範疇,需要經動脈穿刺插管。
“CT冠狀動脈成像”可簡稱為“冠脈CT”,也是冠心病診斷的好方法,準確率可達98%以上。相對於冠狀動脈造影,它具有簡單無創、費用較低的優勢,裝配有64排以上高端CT的醫療單位就可以在門診進行。所以,如果患者並非處於緊急狀態,只是有時出現心絞痛或心功能受損的症狀,則可首選冠脈CT檢查,明確診斷後再製訂最佳的治療方案,從容地接受最適宜的治療。
“磁共振冠狀動脈成像”有可能替代“冠脈CT”成為未來的主流檢查方法,因為它沒有輻射危害。只是目前受技術發展所困,在診斷準確性、快速性等方面還難以與“冠脈CT”相抗衡。
CT重建的心臟大血管圖像
其它的影像檢查方法如心臟彩超、超聲心動圖及核醫學心肌顯像等,在判斷室壁和瓣膜活動、心肌活性等方面有作用,可以根據情況配合選用,但因不能直接顯示冠狀動脈,難以成為冠心病檢查的首選。
先心、風心、肺心、高心,也是這樣選擇嗎?
病情不同,情況有了變化,就不能簡單套用了!
所謂先心,或稱“先心病”,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簡稱。而風心,則是“風濕性心臟病”的簡稱。先心或風心都是緩慢發展的疾病,絕少發生像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那樣需要緊急處理的情況,所以,有創傷性的插管造影方法就不太可能成為首選檢查方法。而且,先心或風心並不是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故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那麼,哪種檢查方法可以成為首選?目前來說,應該是超聲。
超聲檢查不僅能實時地顯示心臟瓣膜的形態、附著位置、增厚程度以及關閉活動狀況,還能觀察血流動力學變化,各房室大小及心臟功能,在診斷風濕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心包病變、心腔內良、惡性腫瘤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它簡便廉價,醫患雙方都樂於選用。
心臟在超聲上的表現
高端的螺旋CT配合心電門控技術的應用,快速採集信息並進行三維成像,其空間分辨力和整體直觀顯示遠較超聲為優越,在先心或風心的診斷中可作為超聲檢查的有效補充。
利用介入的方法,插管進行左心、右心造影檢查在先心病的診斷中也有其突出的優勢,可以明確診斷,並進行最精確的測量。但由於有創傷,並不選用於單純的診斷,而多在經其它檢查確立診斷後,進行微創治療前進行最後的確診和準確評估,並隨即轉入治療操作。
對於肺心(肺源性心臟病)和高心(高血壓性心臟病)等,由於有原發病變,診斷相對簡單,在明確了長期的原發病變後,發現有心臟的改變,同時又可排除其他明確的心臟病因素,基本上就可以診斷了。
肺心病的X線表現
X線平片檢查目前仍是心臟檢查最基本的方法,能夠良好地顯示由心臟疾病引起的肺循環改變,也能夠顯示心臟、大血管的輪廓、形態,瓣膜以及動脈壁上的鈣化,對心臟疾病可以作出初步判斷,但侷限性很大。MRI對心臟、大血管的解剖及功能狀態的研究正在逐漸增多,但臨床應用相對較少,今後有可能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